欧 李 褐 腐 病 病 原 菌 鉴 定
徐成楠,周宗山吴玉星,迟福梅,张红军
( 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兴城 125100)
欧李[Cerasus humilis( Bge. ) Sok.]为蔷薇科樱桃属果树,别名钙果,原产中国,分布于我国的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山西等省区。多生长在向阳山坡或沙丘边缘,资源相当丰富。欧李株高 0. 3 ~ 1. 5 m,多为 0. 5 ~ 0. 7 m 左右,是目前
世界上最矮小的木本果树。果实可鲜食或加工,含糖、蛋白质、维生素 C,特别是矿质元素铁和钙的含量很高,每100 果肉干分别含有58 和360 mg 种仁可作药用,中药称之为“郁李仁”可消毒化肿。欧李成花容易,根蘖更新能力强,抗逆性强
欧李栽培上很少有病虫害发生,目前国内外尚无关于欧李的病虫害报道。随着欧李从自然生态环境的零散生长过度到工集约化连片栽培,病虫害的问题日益突出。欧李褐腐病是近年在辽宁省兴城市发生的一种严重危害欧李果实的新病害,果实发病率高达 80% 以上,严重影响欧李的产量和品质。目前对欧李褐腐病的病原鉴定、病害发生流行规律及防治措施等均未见报道,为病害的防治带来了较大的困难,该病害已经成为制约当地欧李产业发展的一大障碍。为了明确该病的病原及提出有效防治方法,本文以欧李果实为材料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工作,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结合 rDNA-ITS 序列分析等技术手段,对该病原菌进行了鉴定。
…… …
2 结果与分析
2. 1 病害症状观察
病害发生初期果实表面上形成灰褐色圆形病斑,随后病斑迅速蔓延扩展至全果,并使果肉变褐
软腐,病部表面产生散生的灰褐色绒球状霉层,最后病果大部分或完全腐烂脱落,或干缩成僵果悬挂枝条上经久不落( 图 1-A、B) 。
2. 2 致病性测定
室内离体接种结果表明,刺伤接种欧李果实在接种 5 d 后开始发病,比无伤接种发病早 4 ~ 5 d,病斑面积为( 3. 0 ~ 10. 0) mm × ( 5. 0 ~ 12. 0) mm,经室内接种的欧李在发病初期产生水渍状斑点,然后逐渐扩展成圆形或椭圆形,绒状菌丝即病菌分生孢子附着在果皮表面,比田间自然发病的菌丝生长旺盛。田间接种试验中,刺伤接种欧李果实在接种6 d 后开始发病,比无伤果实发病早 6 ~ 7 d,经刺伤接种的果实平均发病率为 90%,其症状与自然发生相似,但是绒状的菌丝及病菌分生孢子更加旺盛( 图 1-C、D) 。在室内或田间接种试验中,对照均不发病。对接种发病后的病斑再分离,均能获得与原分离菌株一致的病原菌。根据柯赫氏法则,试验中室内离体果实接种和田间接种的菌株 H1 均为欧李褐腐病的致病菌。根据菌株的培养形态特征,初步确定该病原菌为美澳型褐腐病菌( Monilinia fructicola) 。
2. 3 病原菌的形态特征
菌株 H1 在 PDA 上 22℃培养 7 d 的菌落直径为70 ~ 75 mm,菌落边缘比较整齐,具同心轮纹,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中等发达、呈绒球状,菌落颜色初期灰白,后期呈灰黄色或灰褐色、产孢量丰富、菌落表面的分生孢子堆呈同心轮纹圆环,而且菌落生长速度 快,与 Lane[2]
对 美 澳 型 核 果 褐 腐 菌( M.ructicola) 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分生孢子梗二叉状或不规则分枝,较长,无色,孢子链呈念珠状; 顶端串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无色,单胞,柠檬形至椭
圆形,大小( 10 ~ 27) μm × ( 7 ~ 17) μm ( 图 2-A、B、C ) 在 自 然 条 件 和 人 工 培养 基 上 均 未 发 现有性型。
……
3 讨论
危害核果类果树的链核盘菌主要有 3 个种: 核果链核盘菌[M. laxa( Aderh. et Ruhl. ) Honey]、美澳型核果链核盘菌[M. fructicola( Wint. ) Honey]和果生链核盘菌[M. fructigena( Aderh. et Ruhl. )Fig. 3 PCR amplification pattern of ChineseDwarf Cherry fruit brown rot pathogen with 3 pairs of specific primers of
Monilinia spp.M: Marker A; Lane 1-2: 356 bp fragment amplified by primers ITS1Mfcl and ITS4Mfcl; Lane 3-4: No results amplifiedy primers ITS1Mlx and ITS4Mlx; Lane5-6: No results amplified by primers ITS1Mfgn andITS4MfgnHoney],都可在开花期危害寄主,致花朵腐烂,结果枝枯 死,树 枝 形 成 溃 疡。美 澳 型 核 果 链 核 盘菌,2005 年在我国北京地区首次报道。

……
可以准确对美澳型褐腐病菌进行特异性扩增。美澳型核果褐腐病菌( M. fructicola) 为世界
上的检疫性真菌,欧李作为该病原菌的新寄主是世界范围内首次发现,笔者调查发现欧李果园中发病后期的果实变得皱缩干瘪,成为僵果。僵果是一团被菌物菌丝完全穿透的干的果实组织,在地上或留在枝条越冬,它们是来春最好的侵染源,僵果中的分生孢子很容易脱落并随风雨传播,因此,彻底清除越冬菌源,注意果园的卫生,及时喷施杀菌剂是进行防治的必要措施。对于欧李褐腐病的侵染、流行以及防治措施亟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欧李褐腐病是近年在辽宁兴城地区发生的一种重要病害。作者对该病害的发病症状进行了详细调查,并利用病原菌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技
术相结合的手段首次在国内外对其病原进行了鉴定,明确了其分类归属于美澳型核果褐腐菌( M.
fructicola) ,这些结果对进一步研究该病害的流行及防治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引种者注意:
该病害已经成为制约当地欧李产业发展的一大障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