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果园土埌管理制度改革
1988年笔者赴日本考察后,曾写过一篇《关于改革苹果树下管理制度》的专论。15年来,在全国苹果主产区产生了一定影响,但至今仍有不少果农在延续传统的深耕、深施基肥、温灌大水等树下管理措施,致使生产优质果的愿望难以实现。应读者要求,再谈谈这方面问题,仅供大家参考。
一、苹果树深层根和浅层根系,有助于树势转旺。
温灌一次大水,能使处于夏季、晚秋停长的新梢再次生产。6、7月份浇水施氮肥,会严重影响花芽形成。红色品种在成熟前一个朋内频锄盘,会严重影响果实着色。
在日本、其共同特点是生草栽培,行间生草,株间覆草,多年不耕不刨,基本上是免耕。免耕的理论基础是:“苹果的深层根系起着固定树体,决定花芽形成和果品质量的作用。”为了早果、早丰产、获得优质果品,就必须围绕保护利用浅层根系作文章。所以笔者的改革意见是:改清耕为生草;改深施肥为浅施肥;改漫灌为微灌,结合覆膜。以下谈谈具体看法。
二、改清耕为生草覆草
传统栽培制度要求,每年初冬果树落叶后要深刨一次树盘,冬季不刨的春季发芽前也要刨。深刨后,整成树盘,以备灌水。并于生长季多次锄树盘。使树盘内不生杂草,甚至把这些措施作为规范要求。事实上,深刨把20厘米土层内的根全部破坏了,每次锄树又把5—10厘米土层内根系航天部破坏了。使生长最活跃、对温差最敏感、吸收养分和合成细胞分裂素能力最强的浅层根系不能发挥其良好的作用,以至花芽难形成,果实糖度低、色泽差。另一方面,“清耕”促使形成低产旺树,结果晚,不丰产。特别是清耕加上偏施氮肥,不施有机肥,10厘米土层中有机质含量不足1%,更易使树体发育不正常。
据日本调查,连年覆草的树行内10厘米土层内的有机质含量,一般在3%左右。土壤松软,土质肥活。果树行间,一般实行生草,一年割刈3—5次,就地置于树和株行间腐烂。许多高产稳产的富士苹果园,十年八年不耕不刨,只在美国、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所看到的苹果园树势衰弱,花果过多的年分,春天在行间耕翻一次。我国按时完成几年推行的果园树盘覆草经验证明,每亩每年施500公斤干草,残留在10厘米左右深的土层中,连续5年能使土壤有机质含量从0.7%上升到2%左右。而且树盘覆草还可有效地改善土壤的水、肥、气、热条件,蓄水保墒,调节土温、湿度相对稳定,使土壤微生物含量增加,从根本上提高土壤肥力,为形成充足的花芽,提高果品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以改清耕的核心是把果园覆草作为制度坚持下去。但行间生草,只宜在雨水较多、灌溉条件较好的果园适当推行,而且要选择优良的生草品种。
在果园树盘覆草中,发现有的果农到冬季又把没烂的草全部挖坑埋到土壤深处了,这是不妥当的。怕草不烂,可在草上压点土,泼些尿或臭水,一般当年夏季就烂了。
三、改深施肥为浅施肥
传统栽培制度要求,每年苹果采收后要及时给果树“补肥”,而且补得越及时越好。一般从10月份开始施基肥,在树冠投影部位挖放射状或弧形施肥坑,要求坑深50厘米以上,宽45—50厘米,然后施上土粪等。冬前不施肥的,春天也要补施。事实上不论10月份还是翌年3月份施基肥,由于所挖大坑内的根系全部被破坏,年前和年后4月份以前,施肥坑内是不会有吸收根的,只有到了7、8月份,雨季来临后,坑内的肥料才有可能被料施得太深,浅层根系吸收不到,对花芽形成提高果品质量都起不到多大作用。
有的果园在行内开沟改造山地果园时,将成捆的玉米秸,大量麦秸及干草埋在80厘米深的沟内,而且在回填时又将熟土填在沟下面,生土、酥石放在上层,这种做法效果不好。
日本山形县东根市果农营进而功、晏达宗一郎的高产优质富士园,不仅十几年没耕刨过,而且从来不施单一氮肥,一般在每年冬春施一次以稻糠、牛粪为主的堆肥,撒施在树盘上。5—8月份,在树盘内施1—2次按配方要求的复合肥。由于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养分充足而全面,一般富士苹果都是全红的,且糖度高,香味浓,花芽年年很多,加上疏花疏果搞得好,一般无“大小年”结果现象。
因此,不论施基肥、压草、还是追肥,都应该考虑能浅层根系充分利用。对20厘米以内土层中的有机质含量特别是10土层内的有机质含量应逐年提高到2—3%才好。冬春施基肥,应以放射状沟施(沟深20厘米左右)或撒施后浅刨一下为好,施肥后要浇水,浇水后再覆草或盖地膜。
四、 改漫灌为微灌,结合覆膜(草)
传统做法是,每年冬前给果树浇一次封冻水,春天修好树盘以后,浇一次发芽水。水源缺的果园,每次灌水都把树盘灌透,以后又长时间无水可浇,使浅层根系处于湿度很不吸收利用一部分。因大部分肥稳定的状态。特别是6月份浇大水,往往造成已经进入夏季停长、花芽生理分化期的树,又破芽生长,发生长条多,花芽难形成。
在美国华盛顿州,主要用喷灌;在降雨量少的加州,主要是滴灌;纽约州年降雨量988毫米,果树成熟期雨量多,不用喷灌。日本长野县年降雨量800毫米左右,一般乔化果园都采用活动式喷灌,在活动水管接头处,安装离地面300厘米高的喷头。当10厘米土层的湿度低于一定值时,自动报湿红灯亮;喷灌水量达到要求时,红灯熄灭。这种喷灌,主要是维持浅层根系的水分要求。
果园微灌,既大量节约了果园用水,又达到了科学用水的目的。即使水源条件好的果园,也应该搞喷灌或滴灌。漫灌是不科学的。
对于无覆草条件的果园,特别是干旱地区的山地果园,搞树盘覆膜效果很好。招远市玲珑镇鲁格庄,有160亩山地盛果期苹果园,1984—1986年,在3年平均降雨量500毫米左右的条件下,春天浇一次水后覆膜,连续进行3年,且全年不揭膜,结果连续大旱的3年,苹果亩产稳定在3000公斤以上。覆膜保持了土壤水、肥、气、热的良好状态,保护了浅层根系,所以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在我国苹果集中产区,不少地方年降水量不足600毫米,苹果园又多是山坡梯田地,缺乏水浇条件。这行施覆草、覆膜、微灌的情况下,不宜一律推行生草、免耕、浅施肥。应在保墒为主的前提下,适当深施肥,进行必要的刨园、中耕。穴贮肥水盖地膜的措施,可达到集中肥水,保墒抗旱,保树保丰产的目的,可大力推广。
综上所述,改革要求是免耕、覆草、微灌、浅施肥。免耕的目的是保护浅层根系不受破坏,使树体早成花、早丰产;覆草(生草)为的是增加土壤中的腐殖质,从根本上提高土壤的肥力,为促进花芽形成,提高果品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微灌(包括喷灌、滴灌等)在于节约用水,使有限的水科学地用到育花芽、长大果上,不至因水多了刺激不适当的营养生长,影响花芽形成和果品质量;浅施肥,是把有限的肥料真正施到果树的“嘴”里,使各种无机营养元素经济有效地用到育花、长果上。归根结蒂,改革树下管理制度的核心是保证浅层根系处于湿度稳定、腐殖质含量料高的土层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