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欧李的主要病虫害与其它危害因素的防治
第一节 欧李的主要病害与防治
欧李病害未见研究报道,现将生产中见到的几种病害作一介绍。
一、侵染性病害
⒈白粉病
①症状:主要侵染幼嫩的茎叶、花及幼果,叶片染病后,初始叶背出现白粉,严重时叶正面及背面均披白粉状物并扭曲,植株不能正常生长,幼果偶有侵染,但一般不会造成严重危害。
②病原与侵染特点: 欧李白粉病病原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其它不详。白粉病病菌多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寄主芽鳞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落在寄主叶片或果实上进行侵染。白粉病菌对湿度要求比较特殊,它们喜高湿,极耐干旱,害怕积水。因此,白粉病在干湿交替出现时发生较重。
欧李在5月分即开始被侵染,适逢雨季易造成大流行。
③防治办法:一是搞好清园,将修剪后的病梢枝叶清理干净;二是合理控制枝条密度,保持良好的通风与光照条件。枝条挂果后要及时上架绑缚,防止倒伏。
发病初期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每周喷一次,连喷两次即可得到有效的控制。
⒉细菌性穿孔病
①症状:细菌性穿孔病为核果类常见病害,对于欧李主要侵染叶片。叶片发病时初为水渍状小斑点,扩大后为圆形或不规则褐色或黑色斑点,以后病斑干枯,边缘发生一圈裂纹,易脱落,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小孔,严重时造成早期落叶,影响树势。枝梢受侵然后皮部出现溃疡斑,最后树皮开裂,常成为流胶病的病因。
②病源与侵染特点:病源属甘蓝黑腐黄单胞杆菌穿孔至病型(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pruni),属细菌性病害。病原菌在枝条皮层组织内越冬,翌年春随着气温的回升和组织内糖分的增加,潜伏的细菌开始活动,形成春季溃疡病斑,为主要初侵染源。展叶后病菌从从染病组织内逸出,借风雨和昆虫传播,经叶片气孔与枝条的芽痕或皮孔侵入。叶片一般于5月间发病,夏季干旱时病势进展缓慢,至秋季多雨时又发生后期侵染。潜伏期因气温高低和树势强弱而有所不同。适温25~26℃的情况下10天后发病率为100%,树势强时其潜育期可达40天。
③防治办法:休眠期清除枯枝病叶深埋或烧毁,以减少越冬菌源。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减少氮肥施用,保持合理的密度,作好排水工作,有利于减轻病害。
发病前喷5度石硫合剂或1∶1∶100倍式波尔多液。发芽一个月后正为发病初期,每隔10~15天喷一次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新植霉素3000倍或72%农用链霉素3000倍或硫酸链霉素4000倍液,共喷2~3次可有效控制。
⒊缩叶病
寄主有桃、杏、李、梅、樱桃等核果类果树。
①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发病严重时也可为害花、嫩梢及幼果。春季嫩叶刚从鳞芽抽出时,就显现卷曲状,颜色发红,随叶片逐渐开展。病叶肥大、增厚、卷曲、皱缩变脆,并呈红褐色,严重时,全株叶片变形,枝梢枯死。春末夏初,叶表面有一层白色粉霜,为其子曩层,最后病叶变褐焦枯脱落。嫩枝、花、幼果也受害。
②病害与侵染特点:缩叶病病原属子囊菌亚门。病菌以子束孢子或芽孢子在芽鳞片和枝干的树皮上越夏。以牙孢子在树皮和鳞片中越冬。次年春季,萌芽后经气孔侵入嫩芽,形成初侵染。一般当年不发生再侵染。在早春低温多雨的地区或年份,发病较重。
③防治办法:一是加强果园管理,发现病叶,早期摘除集中烧毁,能减轻发病源。二是在花瓣露红展叶前,喷洒一次波美5度石硫合剂或1:1:100波尔多液,消灭初次侵染来源,效果良好。
4.欧李枯枝病
主要表现为生长期枝条从顶部开始干枯死亡,叶片表现为突然失水状,皮层褐变枯死,严重时整个枝条甚至整个植株死亡。桃砧嫁接苗表现尤为严重,且枯后常有黑色分泌物出现。
病原尚不清楚,5月中下旬开始发病,用多菌灵500倍与农用链霉素3000倍液复配喷洒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二、生理病害
⒈流胶病
①症状:主要为害一年生以上的枝条,嫁接苗在愈合不良时嫁接部位也容易出现。发病初期病部膨胀,随后陆续分泌出透明柔软的树胶,树胶与空气接触后逐渐变成褐色,最后变成茶褐色硬质胶块。随着流胶量的增加,病部扩大,感病的枝条日趋衰弱。当病部环绕木质部一周时,病部以上枝条即告死亡。
②病因:是一种非传染性病害,如病虫侵害、霜害、雹害、水分过多或不足,施肥不当,土壤粘重或过分偏酸等都能引起流胶,其中机械损伤是引起流胶的最主要原因。
③防治要点: 加强果园排水工作,增强有机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酸性土壤适当增施石灰或过磷酸钙以降低土壤酸度。
在田间作业时要尽量避免对树体造成损伤。
一般情况下,染病的枝条在冬剪时疏去即可,但对于嫁接苗,为防止整株苗木死亡,当嫁接部位染病时,可刮去感病部位的胶体和韧皮组织,然后用多菌灵可湿性粉剂调成糊状涂抹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⒉裂果病
①发病特点:在果实成熟期如降水过多容易发生,不同类型的品种对裂果病的抗性不同。硬肉质与粘肉质的品种较易发生,易感病品种在硬熟期甚至硬熟前就可能发生,而大部分感病品种只在软熟后才易发病,软肉质品种则几乎不发病。
②病因:主要是因为成熟期根系吸水过多,果肉细胞在大量吸水后迅速膨大,而果实外表皮的生长有一定的限度,最后因生长失衡而造成果实崩裂。
③防治办法:成熟期如逢雨涝要做好土壤的排水工作,尽量避免土壤含水过多,必要时可在行间铺设地膜,将多余的降水通过地膜排至园外。
在多雨地区建园要尽量选用抗裂果品种。目前还没有任何药剂能够有效防治裂果。
⒊枝条猝枯病
①症状:在夏季枝条生长旺期容易发生,表现为整个枝条突然死亡,叶子呈失水状。
②病因:主要是由机械损伤引起。病菌从机械损伤所造成的伤口侵入,导致环绕木质部的皮层坏死失去水分与营养的疏导功能,最后枝条表现为失水死亡。流胶病也常常是枝条猝枯的一个原因。与枯枝病的区别在于没有从上到下的发展过程,也不具有侵染性。
⒋缺素症
欧李缺素症表现比较明显的主要为缺铁症和硼缺乏症。
①缺铁症。在6、7月份生长旺盛期的枝条上容易出现,降雨过多时会加重病情的发生。随着气温的降低,生长势减缓,病情会逐步减轻直至消失。病情严重时也会影响到植株的正常生长。发病时表现为新梢顶端的嫩叶变黄,叶脉两侧仍为绿色,下部老叶也较正常。随着新梢的生长,病情逐渐加重,新梢顶端嫩叶严重失绿,叶脉呈淡绿色,并出现茶褐色坏死斑,生长点停止生长甚至死亡。
缺铁症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在偏碱或盐碱重的土壤里,大量可溶性的二价铁被转化为不溶性的三价铁而沉淀,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盐碱地干旱时发病较重,雨季会有所减轻。夏季生长旺盛时,铁元素的供给跟不上植株的生长速度也容易引起缺铁症。多雨季节或浇水过多时铁离子被大量淋溶,土壤中的铁离子浓度明显降低也是缺铁症发生的重要原因。
对于盐碱地果园,防止缺铁症的主要办法为在春季干旱时灌水洗盐,减少表土中的含盐量,地下水位较浅时还要做好排水工作,同时要进行土壤改良,增施有机肥,降低土壤PH值,把土壤中的铁元素还原为可给状态。必要时也可补充铁肥。对于因湿涝而引起缺铁症的地区,主要办法为做好排涝工作,其次为补施铁肥。
在病情严重时直接补施铁肥可有效缓解病情。较常使用的办法为将硫酸亚铁(生产上叫做绿矾或黑矾)化成水溶液直接施于根部土壤,或者每亩用绿矾2~4公斤与有机肥混合施入土中。其次用0.3~0.4%的硫酸亚铁水溶液叶面喷施也有较好的效果。如果使用螯合铁(FeEDTA,化学名称,乙二胺四乙酸合铁)效果要好于硫酸亚铁。螯合铁由二价铁离子加螯合剂而成,土施效果持久,铁离子不易被钝化。也可叶面喷施,浓度为0.1~0.2%。土施或叶面喷施注意不可过量,以免产生药害。
②硼缺乏症。5、6月份新梢旺长期容易出现,不同的品种抗性稍有不同,表现为新生的枝条顶端叶片逐渐变小,严重时生长点褐变死亡,极易脱落,梢部变脆易折。
在土壤瘠薄的山地果园、河滩沙地或沙砾地果园,土壤中的硼极易流失,早春遇干旱时都易发生缺硼症。石灰质较多时,土壤中的硼易被钙元素固定,而钾、氮过多也能造成缺硼症。
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对瘠薄地进行深翻,加强水土保持,干旱年份注意适时灌水等措施可有效减轻症状的发生。其次,在展叶后每隔7~10天喷施一次0.5%的硼砂液,连喷三次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