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欧李分布地域的生态环境特点
一、土壤类型
1.褐土
华北地区欧李分布区多属这类土壤,广泛分布于褐土区的山地、丘陵、残垣和沟坡。所处地形切割破碎,水土流失严重,成土过程不连续,土壤发育较差,母质特征明显。通体石灰反应强烈,心土中常见到有中量点、丝状钙积,但碳酸钙含量上下分层不明显。母质多为残积、坡积物和黄土质,土体无明显粘化层。有机质含量多在1~3%之间。呈弱酸至弱碱性。
2.沙土
主要有草原风沙土、荒漠风沙土和洪积沙土三种。前两者主要分布于西北地区、华北内长城以北和东北科尔沁沙地一带,由风力搬运形成。洪积沙土分布于石质山区的河流上游,因洪水泛滥形成。如代县阳明堡西部就有欧李生长在洪积沙土上。
沙土土质松散,通透性好,保水保肥能力差,养分贫乏,土体干旱,有机质含量仅为0.1~0.3%。植被以沙生植被为主。
3.粗骨土
分布于石质山区,太行山、太岳山地区都较为常见。母岩外露,石渣、石砾几乎占据了整个土体,基本无发育层次,呈碱性反应,碳酸钙含量最高,有机质含量在1%左右。植被稀疏,仅有草灌生长。
4.黄绵土
主要分布于甘陕一带,吕梁山西侧也有分布。分布海拔一般为1200~1400米。质地疏松,为粉沙状,有机质含量低,仅为0.4~0.9%。土体发育微弱,水土流失极为严重。自然植被稀疏,以旱生草本为主。
5.棕壤土
在北方山区较为常见,一般分布于海拔1500米以上的地区,但在欧李分布区域仅在辽东山地有所发现。富含有机质,可达8~10%。由于所处地势较高,气温较低而空气潮湿,土壤经常保持潮湿状态,土壤粘化过程明显。淋溶作用强,呈中性到微酸性反应。植被较好,多为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为主的次生林或残存林区。在欧李分布区因森林植被一再被破坏而衍生为小面积的次生灌丛。
以上类型的土壤多数通透性良好,不容易积水,这些非常适合欧李怕湿涝而耐干旱的特点。同时土壤多数较为贫瘠,植物大量需要的氮、磷、钾常常严重缺乏,这些也造就了欧李耐贫瘠的特点。
二、气候特点
欧李分布区的气候类型有:湿润半湿润气候,如东北大部分地区和山东等地;半湿润暖温带气候,如晋南、晋东南等地;半干旱气候草原区,如华北北部分布区;半干旱暖温带气候,如华北中部和甘陕南部分布区。
以上地区均四季明显,一般冬季严寒而夏季不太炎热或酷热期较短。冬季极端低温在-35℃~ -15℃之间。无霜期在120~240天之间,多数地区不超过180天。平均年降水量400~600毫米范围内,部分地区可达700毫米,多属干旱或半干旱地区。一般春季干旱而秋季多雨涝,降水较为集中。
三、植被特点
欧李分布的地区多数植被较为稀疏,以旱生草本和灌木、亚灌木及一些小乔木形成的灌丛和灌草丛为主,偶尔也有高大的乔木生长,但很少连接成片。
东北分布区的欧李灌丛,灌木层盖度为70~90%,高0.5~1米,以欧李为优势,其间混有榛子、花木兰、多花胡枝子、尖叶胡枝子、兴安胡枝子、刺玫蔷薇、土低绣线菊等以及半灌木的万年蒿和藤本的蛇蔹和棉团铁线莲等。草本盖度为50~60%,高20~60厘米,组成中以黄背草、光颖芨芨草、丛生隐子草、矮生苔草等为优势,并混有绵枣儿、乌腺金丝桃、结缕草、多叶隐子草、白羊草、火绒草、狼尾草、蓬子菜、瓦松、水棘针等,同时混有鹿角卷柏形成地被层。
在土壤以风沙土为主的欧李分布区,植被覆盖率仅为20%左右,以沙生植物为主,欧李灌丛占有主要或次要地位,混生灌木有小黄柳、小叶锦鸡儿、胡枝子、绣线菊、蒙古扁桃、山杏等;草本植物有沙蓬、沙蓼、差巴嘎蒿、羊胡子草、白羊草等。
在半湿润温暖气候区,欧李常与荆条、酸枣、黄刺玫、柠条、栓翅卫矛、黄栌、绣线菊、悬钩子等混生在一起形成灌丛,也常与艾蒿、野燕麦等形成灌草丛;底层草本植物主要有禾本科、菊科、石竹科等耐旱植物生长。
在资源考察过程中,植被特点对于资源考察和植物习性的研究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特别是一些与欧李伴生的植物,我们有必要加以记录以备研究之用。与欧李伴生的草本植物常常随着地域的变化而有较大的差异,而木本类植物则常在不同的地域与欧李一起出现,且以灌木类居多,如荆条在各个欧李分布区均曾发现。
在以上地区,欧李参与形成的灌丛和灌草丛在维护当地的生态平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一旦被破坏则很难恢复,需注意保护。
四、地形地貌
欧李多分布于山脉的缓坡地带,特别是干山坡和丘陵区的阳坡,也有的生长在地埂、路边、草原边缘及固定的沙丘上,少部分生长在洪积沙荒地上。这些地区大多海拔在500~1800米之间,其中800~1000米之间分布最多,且较为集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