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女神西梅—釆摘园致富新选择
28年的实践证明嫁接(乔化)栽
调研欧李基地探索功能性农业发现
为找致富项目的人引路,为想学技
四川辣妹到晋城欧李园区
山西晋城考察钙果基地
对开发欧李产业诉敬言
撑起农民“钱袋子”,财政部出实
欧李人团队自主创新重大成果(创
献给那些不知如何开发欧李的读者
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探讨欧李综合
欧李产业化开发历程与问题探讨
笫三栏目 欧李品种及乔化砧木
欧李在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区的引种
开发利用欧李做保健产业 将为人
欧李的应用价值及引种区域分布
施肥对新疆引进欧李生长及营养品
欧李钙 ! 铁 ! 锌 ! 硒
 
成立果农合作社 应用高科技技术

  南岭是泽州县生产梨果之乡,有1000余年栽培历史,60年代仅南岭小东沟年产黄梨100万斤以上;也是我省的主要梨区之一,更是当地农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近二十多年来,梨果业有较大幅度下降。虽然近二、三年发展梨果的积极性有所增加,但恢复到历史水平还有很大差距。

    2005年山西省政府颁发了87号文件,即“关于进一步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指出,“放宽条件,确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市场主体地位,工商、民政、税务都要放宽登记注册条件……。加大财政金融扶持力度,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壮大”。党的好政策确立了农民合作组织的市场主体地位,农民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力军。我们按照党的方针政策,积极筹建了农民合作组织,发展林果产业,现将近几年我在果树事业上取得 较好的经济效益经验介绍给大家。

  我叫范守林,是南岭乡闫庄村人,父亲常和尚已63岁,共同经营了2亩苹果7亩梨。苹果园是1999年建园的,共有175株。2005年11月我是第一批赴西安参加果树培训的学员。我的果园由于是土石山坡梯田地,土层薄不耐旱,条件很差,种粮食也只能亩产百来斤,想着种上果树够家里人吃就行了,为什么呢?主要有两点想法:一来地不好,种上树也不亏,二来我们父子俩都不会管果树从来没弄过。父亲从小放羊十几年,后来又做了20多年砖瓦窑,腿脚有病,行走又不方便;我本人只会种庄稼,就这样栽了苹果树苗,想的就是为了自家图个吃着方便,也没想过能成为主要经济来源。下面就谈谈这几年来我是怎样学习、通过成立合作社、加入市果农协会成为技术能手的。

  一、要想富首先要勤奋学习,做知识型农民

  在农村多数存在着三种人,一种聪明人是积极向上,不论老年人,还是年青一代的农民,思想比较向前,干成干不成想着去干;第二种人是糊涂人,总认为什么事情也干不成,总是说就不要去费那劲,别人创新他还在一旁说风凉话;第三种人是普通人,因思想守旧,抱着老皇历不放,认为老办法可靠。我想,我是一名高中生,父亲虽然年迈,但非常支持我积极向上,他本人非常刻苦钻研技术,一年四季平均下来要有五、六个月吃住在果园的小屋里,白天黑夜守着果树,那份热爱果树事业的热心肠使我很受感动。在前几年里,单靠自己苦钻研,向老果农请教还是不行,果树光冒条不结果,心想够自家吃就可以了,但还是结的不够多,而且果个小,味道酸。父亲说光咱摆弄不行要得有高人指导才可以,2004年经多方打听,经原市水利局常国林局长介绍,才认识了市果树研究所所长王有信教授。这一下如鱼得水,我们俩亲自带上样品和一年四季观察记载果树生长、修剪中存在问题的笔记本,一个一个问题去请教老师,就这样通过一年多的学习,才算有了眉目。有了这一条路,有了这个靠山,就不愁不结果,不丰产。随后的几年里,我就下决心要多学习,多请教,多在自己田里搞实验,做知识型果农。在现代化农业的今天,只有创新才有出路,只有做知识型农民才能创业致富。

  二 、要想富根本问题是改变观念,多观察记载,多总结经验教训

  2004年全市组织学习果树新技术学习班,我亲自报名参加。在学习的几天里,才知道现在最先进的技术是今年栽下果树明年就能结果,这个结果不是一个样子,而是亩产几百斤,第四、五年就能达到过去第十多年才能达到的5、6千斤产量,盛果期最高亩产能达到2万多斤,而且还不用太费劲,将一年锄草三、四遍,改成了地面生草、覆盖;秋季深翻扩穴施肥,改成了树干涂施氨基酸。新型肥料“大三元”施下后,果树光长果而不会冒长条,这些新鲜事我从来没听过,通过这次学习,主要是改变了旧观念,经过几天的“洗脑”我下定决心要把我的果园搞成泽州的样板园。

    到2005年春季,市里成立了果农协会,并制定了“晋城果业万户富民工程行动计划”,我积极组织果农参加协会,并和同他人两次自费到运城、西安学习,在外地学习培训期间,我参观了外地会员的样板园。有临猗卓晋刚苹果主干型80亩一年栽树二年结果三年亩产超吨示范园,;有园主周新民的一主多干型亩产超万斤果园;有夏县14亩乔化红富士亩产21740斤果园;平陆关智全10多亩15年生高密植亩产22800斤果园,以及桃树(2米×1米)高密植桃园和老桃树改造成一柱多干型果园,通过一个又一个的先进事例,我恨自己知道得太晚,懂得太少,而外面的先进事例也永远学不完。

    要做成一件事,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二是要改变观念,认识到位,观念就能转变,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只有认识到位,才能确立前进目标,有了新技术是实现目标的第一步。通过学习参观我确立了方向,就是要在果树上干一番事业。观念的转变,是走向致富的先决条件。从此,我得出结论是心中要有数,认准一条路,跟着协会走,永远能致富。通过一年多的实践,已初步实现了第一个目标任务。

  三、要致富关键在应用新技术 推广标准化管理

  学习新科技,改变旧观念、管好果园就必须有学习资料,市果农协会创办的“果农会刊”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对每个果农触动很大,这就是“轻轻松松管果园,高高兴兴夺高产,用新理念、新技术去管理果园”,要搞成现代化果园,就必须走联合的道路,这就是要建立、健全推广体系和推行标准化管理。有了标准化管理技术就能生产出优质果品,市果农协会制定的“五化”标准是推动果园生产的动力,是实现在富民工程的重要措施。

    标准化管理主要包括:一是栽培品种名优化,二是树体管理标准化,三是肥水管理科学化,四是农药使用安全化,五是果品生产的全过程规范化。果树生产进入第三次革命。(60年代稀植大冠,80年代矮化密植,现在推行的是果树辩证管理法)今后几年将会步入快发展轨道。这一切表明新技术的普及应用,将会促进果业的大发展。市果农协会认准一条路,确立了今后晋城果业发展的道路,启动了《晋城市果业万户富民工程》行动计划,并已开始实施,也显示出极大的效果,为了更好的推广这一项成果,2005年6月10日我们几个果农协商正式成立了“泽州县有信果业开发合作社”,由乡土人才郭安祥任领导,并成为市果农协会的团体会员。这样就建立、健全了从下至上的推广体系,对推动果业发展、推广高新科技、带动果农致富有了保障。我在学习过程中,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一边应用最新高科技,按照五类枝势的判断进行分类,利用八项控冠措施进行了改造:一是去掉基部三大主枝,提高主干高度,二是拉枝下垂刻芽出枝,三是抑顶促萌,分道环割,增加枝量,四是摘叶去心分段转枝促成花。这一举动,果农们都开始议论纷纷:“传统修剪方法,三大主枝要占总产量的70%,去掉主要骨干枝,果往那里结?不减产才怪呢?”有的说:“去掉大枝,腐烂病一感染,全园就毁掉了。”

  别人议论我不在乎,只要父亲支持就行。父亲常年吃住在山上,手里拿着新技术资料和图解,一遍又一遍学技术,我们俩常为一棵树,一个枝的处理争论不休,谁也不肯让谁,虽然我们文化程度不同,成长年代也不同,都是近几年才开始学习技术,但父亲这种吃苦耐劳,一心学习技术的劲头鼓励着我,只要我两齐心加上王老师的指导与支持就一定能成功。父亲的目标是“三二一”,即:三个一样,二个绿色,一个占领;这就是要叫全园果树长的一个样,果子结的一个样(大小、色泽),果实味道一样(好吃),二是保证果园不再使用化肥和剧毒农药,生产出绿色无公害果品,一占领就是首先占领南岭市场,然后再走出泽州,以后还要搞“有机果品”,“富硒苹果”,就这样我们父子两一直坚持用新技术去管理果树。一年的辛苦,换回来的是丰厚的回报,秋末,王老师来到果园检查,看到枝叶茂盛(无落叶病)果枝下垂,果实珠帘式挂在树上,有的压弯枝条下垂到地埂上。9月下旬晋城市科协组织科技下乡宣传周,在我的果园召开了流动现场会,到会的100多名代表参观后都说是个好样板园,在土石山坡干旱梯田的条件下,能生产出这样高质量果品确实了不起。目前的现状是下部主枝去掉后,树长高了,树上枝条多了。11月上旬采果,丰收的喜悦说不完,今年果大,颜色好看,味道甜。果还没拉回家,就在园内销售完了,还有很多人没买上。我一算帐,在亩投入没有增加的情况下,亩产量由过去的1400斤达到了今年的4500斤以上,产量翻了三番,果品价格也比往年高,经济效益大增加。今年枝多,花芽饱满,预计明年亩产量可以达到8000斤以上。

  四、测土配方平衡施肥,土壤管理是基础

    满足果树对土、肥、水、温度的要求,是获得优质高产的基础。山地果园条件差,土层薄,不能浇水,常年只能靠降雨来满足水的要求,蓄水保墒是关键,土壤管理是基础。过去的土壤管理方法是锄草、深翻,而新技术是全年种草覆盖地表,增施有机肥,将树冠外围的根系分布区略低于冠内,这样蓄水多,地表温度变化不大,果树生长旺盛。将过去使用化肥改成生物有机肥,应用免深耕土壤调理剂喷地表,就可使土壤变松,毛细管增加,吸收肥水能力增强。全年不再锄草、深翻,减轻了体力劳动,节省了开支2000多元。经两年多努力,土壤肥力得到了提高,经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化验,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了31.91g/kg,全氮2.15g/kg,有效磷18.3mg/kg,速效钾136mg/kg。在全市被检测的土样中,名列第一,这就是我的果园果大、果甜、味香、好吃、 好看的内在原因。我每年从不施化肥,仅每亩使用“大三元生物菌肥”两袋和氨基酸涂干8次。根据分析化验结果,果树缺什么营养元素就补什么,让果树“吃饱”不过量(并非肥越多越好)不浪费。平衡施肥后,叶色正常,无黄叶、小叶缺素等生理病害。通过不断学习,我体会到果园生草覆盖的优越性,它是山地果园获得优质高产的基础性工作,是今天果园土壤管理的方向。

    五、只要精细管理  南岭薄地也能长大梨

    南岭黄梨生产历史悠久,90年代初将黄梨高接换种嫁接成酥梨,但由于嫁接部位高,树形不理想,管理很不方便,到秋末,酥梨还是个小、味淡,品质差,不受欢迎。

    我看在眼里,想在心头。能否将苹果新技术应用到梨树上?同是果树就一定能行,就这样我开始钻研酥梨增产办法。在老师的指点下,我应用了新技术:树上用瓣大叶芽去顶,刻芽促萌,拉枝促花,喷施金云大120和PB0生产调节剂,树下应用生物有机肥,主干涂氨基酸,并做了对比试验。2006年4月12日寒流袭击,突降大雪,气温降到零下两度,天灾无情人有情,由于我应用了新技术,果树未受到损失。花期按照三步疏花法进行,一开始,对于一串花中谁能座住果、什么样的枝能长成大果心中无数,在老师指导下,才知道选留什么样枝的花、留第几朵花,留什么样的果,才能结出好果。座果后,我又应用了“比大奇”梨果膨大早熟涂抹剂,效果非常理想,同比增大50%--100%。经过精细管理,果实大小一致,色泽一致,味道一致。最大的1斤多,一般的都在八九两,这样大的果在群众眼中都稀奇,咱南岭也能长大果。谁见谁爱谁吃谁想买,原先卖果难,现在再不难了。

    山地果园土层薄,土质差不保肥水,但只要下到功夫改良土壤,就能长好树。根据果树生长原理,果树根要向外延伸,而靠近主干部位是没有吸收能力的。就这样一个简单道理我也不懂,传统的办法总是把树盘弄成里低外高,经过改进,将树冠外围下垂方位的土壤适当低一些(里高外低),能增加蓄雨水量。经过这一改效果非常好,树势明显不一样了。

    山地果园有山地果园优势,地埂田风光条件好,病害相对少些,在生长中地埂上常生长一些梨砧木。我想通风透光好,如能利用就能增产,就这样在地埂上每隔一米就嫁接一株,将树型整成主干型。利用氨基酸涂干代替施肥,第二年就能结果,第三年每株结十多个果,效果非常好。利用这一技术在我的地埂中间栽植了梨树,整成一道主干型,现已二、三年了,结果非常良好,增加了经济效益,也增添了一道亮丽风景线,这两项新技术的推广将会山地果园增加经济效益,给果农带来丰厚的收益。

    (泽卅县果农合作社   范守林)



主办人:王有信   编辑:王宏
地址:山西省晋城市农委 邮编:048000 电话:王先生 18935290209 13935604842 0356-20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