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农村生长在山区,是党把我培养成一名科技知识分子,我应当全心全意为“三农”服务。我的格言是“从小拼搏向上,青年追求目标,中年成就倍出,老年奋斗不止”;“知识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用到老、老有所为,终生用成功体现人生价值”,“一生不追求官职大小、只追求事业上默默无闻的奉献,为后人畄下宝贵的知识、精神财富”。 一、走乡串户调查农村问题
近几年来,中央、省、市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加大了扶持农业的力度,状况在逐年好转,然而沉思“三农”问题我们不难看出,几千年来的传统农业格局,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靠落后的耕作方法、年复一年春种秋收,农业活动科技含量低、收入还是很低、生活还是只能觧决温饱。目前,农村普遍存在两多两少,即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大片大片的弃耕田很多;而致富的带头人少,成功的致富示范项目少。随着小煤矿、小冶炼的关闭,农村闲散人员会更多。如何解决这两多、两少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内容之一。作为我市过去很兴旺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果树,也因效益低、卖果难而刨树改行或废弃;据调查,仅高平市梨树面积减少45.6%,苹果面积减少72.4%,其它减少8%,总面积减少66.5%;其它县如阳城、沁水、陵川、泽州等主产区果园面积减少都在50%以上,据推算,目前我市果园面积在10万亩上下(上报数字为22万亩)。果园面积的减少说明了由于果农素质低,信息不通,技术不懂,经营不善,再加上浓厚的小农经济而导致刨树改行。
二、破解农民问题的良方——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服务农民
由农村致富带头人自愿组成联合体——成立经济合作组织,开展多方位的服务,共同闯市场是农民致富的可靠道路。通过调研分析,全国性果业已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各地都在大建果园,对老果园进行改造;通过提高管理水平增加果农收入。为了适应这一形势,赶上“这班车”我们选择了发展果园项目。就晋城市来讲,按“十一五”规划,全市果园面积到2010年达100万亩,落实“十一五”规划,结合新农村建设,就必须建立、健全从下至上的服务体系,而过去到下各级推广站,远不能适应形势的要求。所以,组织农民,成立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实行民办、民管、民受益、政府扶持,是今后的发展出路。2005年8月份我们成立了“晋城市有信果农合作协会”,意在结束我市果树产业小而散的经营现状,低产落后的种植结构,粗放低效益的管理模式,从而推行标准化管理,走向产业化道路,最终形成晋城的特色产业。
(一)协会网络体系建设
协会现有常设工作人员3名。办公地点在晋城市恒信大厦712室(市老科协提供)。自筹资金5万元,印刷《果农会刊》、会员证、登记表、科技资料。各县(市、区)可按地域分片成立分会,并每月开展一次活动,市级协会每年召开一次分片理事会,研讨协会发展计划,组织落实任务。在不同季节以分会为单位定期培训指导会员3—5次,年终评比验收,交流经验。全年负责咨询,协会不定期在各片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果树如发生灾害性突发事件,协会会在第一时间做出处理意见来解决问题。目前,已成立南岭片分会、周村片分会、下村片分会、东下村片分会、高平北诗片分会、高平永录片分会六个分会,会员人数达300多名。经过努力,一个推广体系网络已初步建成。
(原晋城市果树研究所所长 王有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