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女神西梅—釆摘园致富新选择
28年的实践证明嫁接(乔化)栽
调研欧李基地探索功能性农业发现
为找致富项目的人引路,为想学技
四川辣妹到晋城欧李园区
山西晋城考察钙果基地
对开发欧李产业诉敬言
撑起农民“钱袋子”,财政部出实
欧李人团队自主创新重大成果(创
献给那些不知如何开发欧李的读者
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探讨欧李综合
欧李产业化开发历程与问题探讨
笫三栏目 欧李品种及乔化砧木
欧李在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区的引种
开发利用欧李做保健产业 将为人
欧李的应用价值及引种区域分布
施肥对新疆引进欧李生长及营养品
欧李钙 ! 铁 ! 锌 ! 硒
 
我种出了超级梨王

这是清扬自己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五年前,那年九月六日,在北京大兴举办的第九届全国梨王擂台赛上,清扬团队培育的“香”梨以2.136千克的单果重量一举夺魁,并诞生了中国梨王的新记录。

八月二十四日,刚淋过一场大雨的果实上沾满了水珠,早早撑破的“衣裳”(果袋)露出的半个身子,从白色恢复到淡绿色,现在又呈现出表达成熟的黄绿色。小心翼翼地摘下这个大梨,背面的部分还是黄白色,与正面的颜色形成不和谐的色调。果形也与一般大小的梨有明显差异,果实赤道部分明显突出,很是像个胖子,大腹便便的样子。


2011年8月24日,采摘当天超级梨王(右)在树体上的着生情况,同一果台还着生着一个孪生姐妹。从3月15日盛花期算起,这两个大梨总共在树上共同生活了161天。


天平上,超级大梨的读数固定在2136.3,单位为克。同一果台上还着生着一个孪生姐妹,重量为935.1克。一个花芽结两个果实,总重六斤多,“性价比”够高。另一株树上也采下一个大梨,1742克,三斤四,也不赖,在这个园子里算是亚军。


2011年8月24日,工作人员在为超级大梨称重,天平显示是2136.3克。


大果型品种 


已经记不清引进过多少个品种,从最初的早熟品种,优良者如翠冠、翠玉;到中熟品种,优良者如圆黄;一直到配合寄接两熟栽培的晚熟品种。


2011年6月29日,大棚里种植的518(翠玉)、翠冠和初夏绿。翠玉和初夏绿都是浙江省农科院园艺所以翠冠为亲本通过杂交育种选育的优良早熟梨新品种。


超级大梨的品种是从上海农科院引进的,名叫かおり(香)。

品种蛮老,昭和30年(1955年)的时候,由日本国的茨城县农业试验场以新兴为母本、幸水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在日本被称为“梦幻之梨”。尽管果大、质优,但很难种,产量低,在日本也没有得到大范围的推广,无怪乎从日本回来的专家也有不少不清楚这个品种的。

2011年8月5日,试验人员对寄接的香梨进行取样检测。


引进多年,在上海并没有“过人之处”。第一年来温岭“做客”,便有“惊人之举”。除了大个头,这个品种无论肉质还是口感都是值得称道的,口味甘甜,当天取样的两个果实平均糖度达到15.5%。

那年同时引入的,还有日本、韩国的不少品种,如晚秀、王秋、新高、爱宕、华山等,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大果型”。


2011年8月5日,试验人员正在检测大果型品种的果实性状。


寄接技术 


寄接技术光从工艺上讲,其实是很简单的,我们的老祖宗很久很久以前就掌握了这项技术。也就是普普通通的嫁接工艺。差异在于,嫁接如同老婆,结合后一般不能分离,长相厮守,白头偕老;而寄接如同情人,保鲜期只有一年,热恋后就会分开,不能托付终身。


寄接的工艺流程。嫁接方法为传统的切接法,改原来的叶芽为花芽。


寄接的概念原创于台湾,在那里解决了亚热带南缘地区不能生产优质温带梨的问题。引入温岭后,解决了台风过境造成二次花大量开放导致第二年减产的问题,同时,缩短了新品种引种观察时间,改善了地方品种的果实品质。


2009年7月14日,露地寄接的翠冠梨成熟,解决了二次花大量开放导致第二年减产的问题。


2006年7月17日,大棚内寄接的秋荣梨成熟。采用寄接的方法,可以缩短新品种观察时间,比常规方法(高接换种)起码缩短了1~2年,而且不影响生产。


2009年8月29日,大棚内寄接的蒲瓜梨成熟。蒲瓜梨具有果形大、果心小、风味浓郁、耐贮藏等优点,但也存在酸味较重、肉质较粗等品质缺陷,采用寄接的方法可明显改善果实品质,使其既保留了原有风味,又增加了肉质细脆的优点。


2009年,我们使寄接技术的应用达到一个高峰,创新了一套寄接两熟型的栽培技术。通过在早熟梨上寄接晚熟品种的花芽,使得一株梨树上可以在一年中采收两次,增产又增效。


2011年6月30日,寄接的蒲瓜梨(左)与翠冠梨在大棚中的果实生长情况,翠冠梨采收后,蒲瓜梨刚好进入果实膨大期。在不影响翠冠梨产量的前提下,每株树寄接10多个花芽,每个花芽留2个果实,平均每个果实可达1.5斤,合计每株树增产30斤以上


寄接的部位一般都在树体内膛徒长枝或强健发育枝上,紧挨骨干枝。对树体来说,这些位置就如同处于交通枢纽的城市一般,交通便利,供应充足。这么好的位置,使得大果型的品种更有用武之地。只要它能长,树体都能优先供应营养给它,更何况早熟梨采摘后有近二个月的树体营养可以集中供应这十来个寄接的花芽。

想不大,都难!


2012年4月6日,试验人员在梨树下查看调查数据。针对沿海地区台风多发、常规树形容易落果的问题,综合棚架树形和开心形的优点,新创一种具有良好抗风性能和生产性能的梨树新树形。该树形结构也为寄接技术的实施提供合适的树体条件。


2010年2月24日,梨寄接两熟型高效栽培技术的应用现场。留桩剪是技术关键之一。


大棚技术


整个“十一五”期间都在“折腾”大棚梨技术,从品种到技术,一直到力能所及的生理研究。诞生这个超级大梨的试验园便竖着“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大棚梨示范园”的牌子。大棚梨技术提早了成熟期,避开了东南沿海频发的台风,填补了市场空白,提高了果实品质,增加了经济效益。



主办人:王有信   编辑:王宏
地址:山西省晋城市农委 邮编:048000 电话:王先生 18935290209 13935604842 0356-2028889